|
首页 > 医院动态 > 医生笔记——记2016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
医 生 笔 记
——记2016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是国内介入心脏病学领域规模较大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具教育意义的教学。CIT成立14年来已成为亚太地区规模较大的国际品牌性介入心脏病学盛会,为全球四大心脏导管介入圣会之一(TCT、Euro-PCR、CIT、Asia-PCR),CIT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引入创新性技术并且推动其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近些年出现在CIT上的热话题生物可吸收支架(BRS)、药物涂层球囊(DCB)、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经皮心室重建术(PVR)、左心耳封堵等,都是目前在国内外深受瞩目的介入新技术或新器械。CIT俨然已成为一场展示介入新技术和新器械的盛宴。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的CIT2016,现将部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 1.生物可吸收支架(BRS)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BRS最大优势在于可降解;支架降解后血管可恢复正常舒缩活动,不会禁锢边支血管,可反复在同一部位行介入治疗,可兼容磁共振检查等。不存在永久性植入物免去了长期炎症刺激,从而减少再狭窄和支架血栓风险。 2.药物涂层球囊(DCB) 针对支架内再狭窄(ISR)、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临床研究证实了DCB价值,自2009年在欧洲开始应用,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DCB用于ISR(ⅠA类推荐)。目前我国仅一种DCB上市(2014年),适应症是治疗冠状动脉ISR.我国一些临床中心已开始开展其治疗小血管和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在欧洲,DCB还获准于小血管病变治疗,已被用于分叉病变等复杂病变处理。相信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和数据增加,未来DCB必将在我国ISR、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的PCI治疗领域成为重要的优选方案。 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我国有10家医院开展了TAVR手术,所使用的主要为国产瓣膜。指南明确规定,TAVR目前只适用于常规外科不能手术的高危或极高危患者。TAVR手术操作较复杂,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和影像科通力协作方能完成。如国产人工瓣膜上市将会有更多医院开展TAVR,中国将进入真正的发展阶段。 4.左心耳封堵 左心耳封堵是2013年CIT期间我国率先开展此技术,对缺血性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的即刻终点明确,前期临床研究也证实其替代传统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经皮心室重建术(PVR)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也表明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与赵自冰副主任医师有幸在此次盛会上陪同国外专家手术现场演示,获益颇丰。
赵自冰副主任医师与外国专家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慕朝伟教授同台CTO手术演示现场
于昊伟医师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崔锦钢教授及华盛顿医学中心Lonbardi教授同台CTO手术演示现场 心肺科 于昊伟
|
邯郸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2003-2018 地址:邯郸市和平路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