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 证
案1:索某,女,33岁,于2013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心境低落伴失眠消瘦6月余。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因与丈夫吵架后出现心境低落,郁闷,无精打采,疲乏无力,纳呆,入睡困难,梦多,夜间易醒,甚至整天几乎不能合眼,每天睡眠时间约1小时,体重逐月下降,半年来体重已经下降20斤,善太息,胸腹部满闷,便溏。多次就医,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现患者:闷闷不乐,言语少而迟钝,唉声叹气,心烦着急,胁胀,不欲饮食,寐差,纳呆,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郁证。 辨证:肝郁气滞,心脾两虚。 治则:疏肝理气,解郁健脾。 处方:中气法、百会、上星、印堂、头六针、太阳、膻中、内关、神门、太冲。 操作:上穴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同时予以心理疏导,鼓励培养爱好,户外活动。 二诊(2013年9月24日):针3次患者睡眠改善,每夜可以睡4个小时。 三诊(2013年10月3日):患者有饥饿感,饮食较前改善,诸症皆减。继续针灸10次。 四诊(2013年10月13日):患者自觉良好,无不适感,体重增加,精神状态良好。临床告愈。
案2:郭某,女,18岁,于2012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其母代述)不能入睡,四肢僵硬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学习压力大导致失眠,曾在某门诊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导致其目光呆滞、神情淡漠,多睡但不实,不欲食。其母予以停药,后出现全身僵硬、口不能张,不能言,不能行走,夜不能寐。经人介绍至我处求治。 患者来诊时由两人扶入诊室,不能站立,面色黄,目光呆滞,口不能张,伸舌不能,伸舌体颤动,双手僵硬如爪状,舌质淡,苔白略腻,边有齿痕,脉细数。 诊断:郁证 辨证:气虚痰阻,心神失养。 治则:豁痰开窍、宁心安神, 处方:百会、四神聪、前顶、卤会、神庭、印堂、头六针、太阳、内关、神门、大陵、合谷、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同时予口服艾司唑伦1mg,睡前服。 操作:初期治疗予浅刺,每次留针10分钟。 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和行为治疗。带患者走出去,进行一定的合适的社交活动。 二诊(2012年10月27日):治疗2周,患者睡眠安,可简单交流,吐字不清,一人搀扶行走,四肢仍僵硬,目光较前有神,停服艾司唑仑,继续针灸治疗。针灸在本方案上加中气法以培补后天。每次留针25分钟,继治疗1月。 三诊(2012年11月27日):患者可自己行走,可自述病情,表情仍呆滞,四肢活动不灵活,可自己穿脱衣服,纳食佳、睡眠安。治疗仍以上法。 四诊:2013年1月13日自行步入诊室,表情自如,纳食佳,病告痊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郁证的发生一则与患者本人的体质、承受能力有关,一则与外界事件刺激的程度、持续时间有关。往往患病人群认真、固执、心气高、易走极端。我们总结临床60余年的经验,独创“调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抑郁症,效果好、疗效快。选穴以百会、上星、神门、内关、太冲、头六针为主。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百会、上星可调理脑神。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二穴可调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内关又可宽胸理气;太冲疏肝解郁;头六针则为我们治疗郁症经验穴。
案1患者在和丈夫吵架后出现精神抑郁伴失眠纳呆,且呈持续性加重状态,体重下降明显,为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心脾两虚脾。中气法穴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天枢、水分、气海。和中解郁、升清降浊。配合百会、上星、印堂、头六针、太阳、膻中、内关、神门、太冲,安神定志,镇静安神。共奏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宁神之功。 案2患者系在校学生,因学习压力大导致失眠,本应给予疏导安慰,却被误治给予精神类药物治疗。又因突然断药导致其目光呆滞、神情淡漠,全身僵硬、夜不能寐等一系列症状。患者源于精神压力大而起,面色黄,舌质淡,苔白腻,边有齿痕,是气血不足,痰湿淤阻的表现。“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阻于经络,痰迷心窍。所以诊治此病以豁痰开窍为切入点。结合患者气血不足之状,诊断为气虚痰阻,心神失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痰先健脾,脾健痰自消。采用中气法健脾化痰,和中消导。以百会、四神聪、前顶、卤会、神庭、印堂、头六针、太阳、内关、神门等醒神开窍,安神定志。加以心理安慰,促使患者神智安定,平心静气,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