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知识 八
关于胎教问题,业界存有争议,到底有没有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进行胎教。其实胎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孕妇情志的变化造成“胎病”的论述,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就有了大量胎教的内容,贾谊在《新书》中有专门的胎教篇。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有专篇“胎教论”。明、清时代也有大量的论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有“小儿未生胎养门”。清末的思想家康有为提倡建胎教院,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素质。中国第一个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据《史纪·周本纪》正义引《烈女传·周室三母》篇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这就是“慎所感”,避免外界的不良刺,因为外界的不良刺激会影响胎儿。西汉贾谊的《新书·胎教》中云:“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效详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子孙慈孝,不敢淫暴,有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又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利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宣,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这就是用规范的礼教约束孕妇的行为,以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广义的胎教。既保证孕妇的良好心态,顺利度过怀孕时因激素变化引起的各种不适,又有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以促进胎儿健康发育,这就是对“外象 内感”说的具体实施。古人认为,胎儿“秉质未定”、“逐物变化”。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体波及胎儿。此外历代医家都认为,母体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对胎儿的性格形成和智力发育会有很大的影响。故胎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要把广义的胎教和狭义的胎教结合起来,共用进行。当今狭义的胎教一般是根据胎儿发育的各个时期,各个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适时、合理的给予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大脑、肢体、内脏、神经等系统的发育。一般包括视、听、触等方面,如光照、音乐、语言、体育、抚摸、上课等,使胎儿的大脑细胞不断增殖,各个器官健康完美发育,最大限度地挖掘胎儿的智力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总之是调节母体的内外环境,促进胎儿发育,提高胎儿素质,真正做到从胚胎开始抓起。 具体如何去做,一个注重优生优育的工作者如何去指导孕妇进行胎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内容相当广泛。因为胎儿的发育从精卵结合到胎儿出生,中间经过许多复杂变化,有一套自身发展的程序。胎教的全部内容应该是为这一过程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这一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顺利度过,使胎儿发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器官都有高质量的发展,在胚胎时期就能成为高质量的生命,最终成为高质量的婴儿。要做到这些父母以及周围的人们都要为之付出努 力,这是一项艰苦、快乐而有意义的工作。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才叫成功?因为每个孕妇的身体各异,自身修养水平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因素影响等不同,结局自然有异。只要经过了正规的胎教后,妈妈、爸爸及其亲人看到了婴儿那可爱的小脸蛋,动人的表情,机灵的神态,处处都能显示着父母的优势基因就可以了。因为只要孩子身体壮实,发育正常,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完全可以说胎教成功。孩子是健康优秀的,绝不等于就是神童。就像上学的优秀学生并不是都会成为科学家、博士一样,没有一人认为孩子不能成为科学家、博士,学就白上了,是一个道理。进行胎教的每一个妈妈都要从个人的生活、工作、家庭、所处环境等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看待胎教,放弃对胎教的过高奢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辛勤劳动的成果。那个令人满意的孩子也会在甜蜜无比的氛围中幸福成长,他(她)们的身心都会健康的发育。 胎教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当然是越早越好。从广义上讲应该从择偶时就开始,选择对象时就应该考虑到对方的思想品质、性格气质、健康状况、相貌风度、文化教养、彼此之间的感情等因素,以及受孕前的各种检查、心理准备、身体调理。狭义上讲则应该从受孕开始,从受精的一瞬间,人的生命就开始了,所以受精卵就应当被当做人看待了,人的生命有限,但人类把凝聚在遗传因子中祖先的生存智慧,聪 明才智传给下一代,是延续万代神圣的接力棒。胎儿所处的环境首先就是母亲的身体,也就是子宫。母体既为胎儿发育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又是保护他的安全场所,也是他们训练的场地。是他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他从事一切活动的舞台,更是承受各种期待与重负的重地。母亲的一切活动都能传递给胎儿,母亲的言语、心情、所处的环境都会对胎儿未来的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