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医案 四
姓名:姜雪云 性别:女 年龄:50岁 初诊:2021.6.15 主诉:潮热盗汗2年余。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则,4-5/30天,量中等,少许血块,偶有痛经伴经期乳房胀痛,色正常。2年前开始出现停经,感潮热、汗出、心烦急躁,入睡困难,心悸,曾就诊西医妇科,口服“芬吗通”后转经,量少,色暗。3月前停药后月经至今未转,LMP 3.12。 刻下:潮热盗汗,夜寐不宁多梦,心悸,口干,胃纳可,二便调。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绝经综合征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 辨证分型:心肝肾阴液亏虚,阴虚火旺 治则:滋水益肾、清心降火。 处方: 当归10g 川芎10g 炒白芍10g 仙灵脾10g 苁蓉10g 陈皮6g 葛根30g 天冬10g 远志10g 柏子仁15g 酸枣仁10g 茯神10g 菟丝子20g 梅花6g 玉竹10g 青龙齿30g 珍珠母20g 石菖蒲6g 夜交藤15g 麦冬10g *14剂 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21.07.13,月经未转,焦虑心慌,药后潮热减轻,夜寐易醒,纳可,嗳气 处方: 当归10g 川芎10g 炒白芍10g 仙灵脾10g 苁蓉15g 陈皮6g 葛根30g 天冬10g 远志10g 柏子仁15g 酸枣仁10g 茯神10g 菟丝子20g 绿梅花6g 玉竹10g 青龙齿30g 珍珠母20g 夜交藤15g 桂枝6g 炙甘草6g *14剂 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21.08.14,lmp 8.6,量极少,色暗黑,夜寐欠佳,潮热汗出明显改善,心悸减轻,焦虑感减轻,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 守上方减去酸枣仁、玉竹、珍珠母,加益智仁10g,磁石20g,茯苓15g *14剂 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绝,月经将断而至绝经,此乃正常的生理变化。但有些妇女由于素体差异及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过渡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称为绝经前后诸证。章老师认为围绝经期妇女经历了妊娠生育流产及数10年的经血损耗,原本就阴血不足,加之肾气渐衰,天癸已绝,肾之阴液亏损而不能涵养肝木,使肌体处于阴血不足而肝火偏旺,肝阳上亢的状态,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治疗应以滋阴补肾为主,保存体内不足的阴液,达到调和阴阳,平肝潜阳的目的。本案患者年至七七,肝肾亏虚,血海不能满盈,月经迟闭,肾阴亏虚不能涵养心肝,心神水火失于交际,心肝火旺则夜寐不宁、心悸,肝素阴虚,阳无所附,营阴外泄,故潮热盗汗,久汗伤津则口干。故本案方取四物汤合天王补心丹之意加味。方中重用葛根甘凉,于清热之中,有能生津止渴。常加用天冬、麦冬、玉竹等养阴滋肾,其中葛根为养阴清热之佳品,现代药理证明葛根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宫的重量,适合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低下的妇女。绿梅花疏肝和胃,条畅气机,炒酸枣仁清肝安神,佐加珍 珠母、龙齿平肝镇心安神。久病患者因阴损及阳,亦需临证加入附子、巴戟天、仙茅天、仙灵脾之类,取二仙汤阴阳俱补之意。使围绝经期患者症状缓解或缩短病程,人体阴阳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