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市中医院 中医药防治麻疹方案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今冬应寒反温,非其时而有时气,极易引起麻疹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病因病机] 麻疹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顺证临床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逆证分为邪毒闭肺证、邪毒攻喉证、邪陷心肝证、内闭外脱证。 [临床诊断] 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4.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预防] 注意事项: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根据个人体质对药物酌情加减配伍 1、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 3、生活起居预防: (1)环境:居室内应常通风,麻疹病毒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会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患儿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地面可泼洒一些清水,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 (2)饮食:急性期以流食及半流食为主,多喝温开水及热汤,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易于使皮疹发透及排除体内毒素,补充维生素。 (3)卫生:擦洗皮肤,清洁口腔,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液冲洗眼睛。 4、非药物预防: (1)针刺大杼、百会、阳溪、合谷、风门、肺俞、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曲池、肾俞等穴; (2)推拿有关经络,按摩穴位等。 5、药物预防: (1)以七香袋佩挂前胸; (2)中成药:邯郸市中医院制剂室,板蓝根冲剂适用于易感者早期预防;感冒祛热颗粒适用于内有实热,外有风邪者;金石清肺口服液肺热炽盛兼咳嗽便秘者;健儿清解口服液适用于食积兼有内热者。 (3)预防麻疹方一:黄芪8克,白术6克,防风6克等适用于表虚者;预防麻疹方二:紫草根6克,板蓝根6克,牛蒡子5克,甘草4克等适用于热毒炽盛者;预防麻疹方三:党参6克,茯苓6克,白术6克等适用于脾虚者。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取汁100毫升,每次50毫升,早晚饭后一小时服用,口服3至5天为一疗程。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蒲公英、大青叶各500g,加工成浓缩液750mL。每服3-5mL,一日三次。用于邪毒闭肺证。 2.鲜芦根、鲜白茅根、鲜石斛各30g。煎汤代茶。用于收没期阴津耗伤证。 二、食物疗法 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三、外治疗法 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辨证论治] (一)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 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宜毒发表汤加减。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 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 甘草、桔梗 随证加减:咽痛蛾肿者,加射干、马勃清利咽喉;壮热阴伤,加生地、玄参、石斛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麻黄、细辛辛温透表。 2.邪入肺胃(见形期) 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 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 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 升麻、大青叶 随证加减: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玄参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黄连、石膏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凉血止血。 3.阴津耗伤(收没期) 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 扁豆、甘草、桑叶、竹叶 随证加减:口腔溃疡者,加玄参、生地、丹皮、地龙;低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麦芽,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二)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黄芩、桔梗、鱼腥草、桑白皮 随证加减: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可加黄连、大黄、山栀,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2.邪毒攻喉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 玄参、射干、甘草、桔梗 牛蒡子、金银花、板蓝根、葶苈子 全瓜蒌、浙贝母、马兜铃、荆芥 随证加减: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另调服)、钩藤、桑叶、菊花 茯神、竹茹、浙贝母、鲜生地 白芍、甘草 随证加减: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陈胆星、矾水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