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抽动障碍
案1:张某,男,6岁,于2013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挤眼、眨眼、耸鼻1年余。 现病史:患儿1年前患结膜炎愈后出现挤眼、眨眼、耸鼻不能自控。在眼科治疗诊为“慢性结膜炎”,以多种眼药水滴眼,不见好转,求治于李师。 刻诊:不自主挤眼,眨眼,耸鼻,撮嘴,眼白睛略红。纳食差,睡眠欠安,舌质红、苔白略腻,脉细。 诊断:抽动障碍。 辨证:心神失养。 治则:养心安神定志。 处方:百会、印堂、上星、太阳、四白、迎香、合谷、三阴交。 操作:上穴采用轻柔点刺法,点刺不留针。每日针刺1次。 二诊:治疗2次结膜充血明显好转,唯仍眨眼。继守原方治疗8次。 三诊:患儿结膜充血愈,仍挤眼多动,纳食差,治疗上方加中气法取穴及足三里。治疗3次。 四诊:患儿挤眼、眨眼、耸鼻等症明显减轻。 五诊:继续治疗10次纳食多,多动减轻,患儿体重增加5斤。又继治疗20次诸症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案2:辛某,男,7岁,于2014年7月9日初诊 主诉:挤眼、鼓腮,吐口水1年余,近1月加重。 现病史: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动,烦躁,干咳,吐涎沫,挤眉弄眼,刮舌搜涎,频唾涎沫,易感冒。曾在某三甲医院就诊,查为鼻炎、喉炎、气管炎等,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在某中医院查为链球菌感染,予冬病夏治消喘膏外贴治疗,咳嗽略有好转,但其他症状未见好转。 刻诊:其母诉纳食欠佳,大便调,舌尖红,苔白略腻,脉弦滑数。 体格检查:面色黄,精神佳,形体瘦。 诊断:抽动障碍。 辨证:脾虚肝郁。 治则:调神定志,补益脾肾。 处方:百会、上星、印堂、风池、阳白、太阳、迎香、廉泉、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操作:予轻柔浅刺法,点刺不留针。背部大椎、肺俞穴闪罐。 二诊:治疗1次患儿诸症明显减轻,无刮舌搜涎,挤眼亦少,时干咳。继治疗10次。 三诊:共治疗21次,诸症尽除。 随访2个月无复发。 按语: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多发性抽动症”、“进行性抽搐”,“冲动性肌痉挛”等。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撅嘴等;继之耸肩、摇头、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感冒、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者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根据近年来我们的观察,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在接诊的病人中,男孩能占到2/3强。中医历代文献无此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在一些文献中可见类似描述。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当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筋惕肉瞤”、“肝风证”等范畴。中医针灸治疗该病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远期疗效稳定。本病病程长、症状多变,且常因外界因素、家庭环境影响较明显,其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不经正确治疗很难自愈。 |